2022年4月17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以“文明的多样性与中国文化的当代发展”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论坛(第111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第79期)。吉林大学邴正教授、贵州大学漆思教授、吉林大学付秀荣教授做客论坛,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共聚云端。论坛由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院长谢晓娟教授主持。
贵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漆思教授以“从大历史观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题,从什么是大历史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点内涵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立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中华文化历史观的统一就是当代中国的大历史观。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付秀荣教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是‘新’文明观”为题,从丰富文明“新”内涵、凝练文明“新”模式、表征文明“新”愿景三个层面开展论述。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征了一种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吉林大学邴正教授对漆思教授和付秀荣教授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他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文明观,是体现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文明观。民族国家时代的文明,是创造继承与传播交流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是内在多样性与外在多样性的双重复合体。天下一家的文化依存论、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论、华夷互变的文化复合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新时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晓娟教授对三位教授在百忙之中参加论坛表示衷心感谢,并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独特的当代价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的基本要求深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学院二级学科方向带头人孟庆艳教授及校内外部分师生21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辽宁大学)
2022年4月18日